01
抗生素定义
早期:一般认为来源于微生物,且主要作用于细菌感染。故认为抗生素(antibiotics)是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的,在低浓度下就能抑制它种微生物生长和活动,甚至杀死他种微生物的化学物质。由于抗生素的这种杀菌能力,曾经把这类物质叫做抗菌素。
02
抗生素发展简史
1929年,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,偶然发现了青霉素。
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弗莱明和另外两位科学家——弗洛里、钱恩经过艰苦的努力,终于把青霉素提取出来制成了制服细菌感染的物资药品。
1943年,还在抗日后方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微生物学家朱既明,也从长霉的皮革上分离到了青霉菌,并且用这种青霉菌制造出了青霉素。
1947年,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又在放线菌中发现、并且制成了治疗结核病的链霉素。
1953年5月1日,我国建立了第一个生产青霉素的抗生素工厂(上海第三制药厂)。
1958年6月3日,我国最大的抗生素联合企业建成投产(华北制药厂,石家庄)。
03
抗生素的分类
根据抗生素的生物来源分类
(1)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:如链霉素、四环类(如四环素)、大环内酯类(如红霉素)、多烯类(如制霉菌素)、放线菌素类(如放线菌素D)等;
(2)真菌产生的抗生素:如青霉菌属和头孢菌属等分别产生一些很重要的抗生素(青霉素、灰黄霉素、头孢菌素);
(3)细菌产生的抗生素:如多粘杆菌、枯草杆菌、芽孢杆菌等。如多粘菌素;
(4)植物或动物产生的抗生素:从被子植物蒜中制得的蒜素;从动物脏器中制得的鱼素等。
根据抗生素的作用对象分类
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可分为
(1)B-内酰胺类抗生素:包括青霉素类,头孢菌素类等;
(2)氨基糖苷类抗生素:包括链霉素、庆大霉素等;
(3)大环内脂类抗生素:如红霉素、麦迪加霉素;
(4)四环类抗生素:如四环素、土霉素;
(5)多肽类抗生素:如多粘菌素、杆菌肽;
(6)葸环类抗生素:如阿霉素、柔红霉素;
(7)喹诺酮类抗生素:如环丙沙星、诺氟沙星。
根据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分类
(1)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:如青霉素;
(2)影响细胞膜功能的抗生素:多烯类抗生素;
(3)抑制病原菌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:四环素;
(4)抑制核酸合成的抗生素:如影响DNA结构和功能的丝裂霉素C;
(5)抑制生物能作用的抗生素:如抑制电子转移的抗霉素。
根据抗生素的合成途径分类
(1)氨基酸、肽类衍生物抗生素:如青霉素类、头孢菌素等寡肽抗生素;
(2)糖类衍生物抗生素:如链霉素等糖苷类抗生素;
(3)以乙酸、丙酸为单位的衍生物抗生素:红霉素等丙酸衍生物。
04
抗生素生产工艺过程
1、菌种---种子制备。
2、发酵。
3、发酵液预处理。
05
抗生素生产方法
生物合成法
(1)传统方法
菌种是通过从土壤中分离、筛选获得,一般采用深层通风搅拌发酵罐生产。
(2)“工程菌”制造法
第一次由“工程菌”制造的全新抗生素-麦迪紫红素A,是美国报道的。他们将产放线紫红素的部分基因插入产麦迪霉素的放线菌中,构建的“工程菌”产生了全新的抗生素。
(3)细胞融合技术法
目前DNA重组技术已广泛用于红霉素、链霉素等20多种抗生素的育种工作,可以预见不久将来会有更多的由“工程菌”生产的新型抗生素问世。
化学合成法
根据某种抗生素的化学组成和结构,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,可生产部分抗生素。
生物合成加化学合成法
许多细菌逐渐出现了抗药性,已经证实某些抗药性大子位于细菌内的质粒上,质粒可以在细菌之间转移,结果抗性菌日益增多,抗生素疗效就越来越低。
为了对付细菌的抗药性,科学家对原有的抗生素进行了“整容手术”,细菌因再无法识别改头换面的抗生素而被抑制或杀死。
现在已能使用克隆了酰化酶基因的“工程菌”(大肠杆菌)高效率的生产半合成抗生素。临床现在使用的贵重特效药物先锋霉素(头孢菌素类)、氨苄青霉素,就是这类半合成抗生素类药物。国外已有几十种这类药物在实验室研制成功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hth网页入口»发酵制品: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