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环状RNA (circRNA)是一类单链闭合的RNA分子,由mRNA前体(pre-mRNA)通过可变剪接(AS, Alternative Splicing,外显子环化或内含子环化)产生,内源性circRNA包括编码或非编码性RNA,不包含5'端帽结构(Cap)和3'端polyA尾,缺乏游离末端,因此不易被核酸外切酶降解,比线性RNA更稳定。
自1976年在植物类病毒中首次发现单链闭合的环状RNA(circRNA),circRNA的特征和生物学功能不断被挖掘。基于共价闭合的环状结构,circRNA缺乏游离末端,不易被核酸外切酶降解。此外,由于其结构和序列特异性,circRNA在体内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,包括微小RNA(miRNA, microRNA)或蛋白分子海绵、与mRNA相互作用、翻译蛋白或多肽。
前期菌菌已分享了circRNA的基础介绍、以及circRNA作为miRNA或蛋白分子海绵的功能及潜在应用,感兴趣的小伙伴可戳链接查看:一文读懂:环状RNA(circRNA)的基础研究与治疗应用进展;环状RNA的miRNA分子海绵功能;环状RNA蛋白海绵作用。
对circRNA的深度研究自然离不开circRNA的体外制备,以进一步验证其生物学功能,其中体外环化是一个必要过程。今天菌菌将分享当前较为成熟的RNA体外环化方法。
RNA体外环化方法的发展史
以下为环状RNA(circRNA)相关研究的里程碑事件:
1976年,在植物类病毒中首次发现单链闭合的circRNA,提出了环状RNA这一概念。随后,研究者先后在真核生物、人丁型肝炎病毒(HDV)和人体细胞中鉴定了circRNA;
1995年,研究报道在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(IRES)的助力下,可实现工程化circRNA的异源表达。而由于观察到的circRNA的表达水平低,研究人员认为circRNA是异常的RNA剪接产物;
2012年之后,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,在人体细胞中发现大量的circRNA,并发现了circRNA作为miRNA海绵的功能,且circRNA不易被RNA外切酶降解,结构较线性RNA更稳定。研究人员对circRNA展开了深度的探索,circRNA相关研究方法不断建立。
随着学者们对circRNA的研究热度,circRNA的体外制备方法也逐渐发展起来。1998年,Sokolova等通过化学连接法制备circRNA。随后Moore等通过T4 DNA连接酶合成circRNA,随后又有研究报道通过T4 RNA连接酶1或T4 RNA连接酶2制备circRNA,或基于内含子自剪接功能的排列内含子外显子法(PIE, permuted introns and exons)实现RNA的环化。
2018年,麻省理工学院Anderson通过优化PIE系统,在两端添加同源臂,实现了5 kb序列的环化。
2021年,北大魏文胜课题组基于circRNA平台,制备得到高度稳定的circRNA,成功在小鼠和恒河猴中诱导针对SARS-CoV-2的中和抗体和特异性免疫反应。
2022年,清华大学林欣和喻国灿团队基于circRNA平台,设计了编码肿瘤抗原的circRNA疫苗,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很好的抗肿瘤疗效。
同时,随着工业界circRNA平台的搭建和布局,如Orna Therapeutics、Laronde、圆因生物、环码生物、科锐迈德、吉赛生物和耀海生物,circRNA研究热度前所未有。
图1: 环状RNA的发展历程
RNA的体外环化方法
以线性RNA为前体,目前体外合成环状RNA(circRNA)的常用思路是将两个末端连接,形成共价闭合的环状结构,可基于化学连接、酶法连接或核酶剪接作用实现,详细介绍如下:
化学连接法
线性RNA的化学连接可通过溴化氰(BrCN)或1-乙基-3-(3-二甲氨基丙基)碳二亚胺(EDC)实现。化学连接法存在一个较严重的问题,由于磷酸迁移会形成2’-5’-磷酸键,而非天然的3'-5'磷酸二酯键。在寡核苷酸的3’端使用2’脱氧核苷酸进行连接或环化,可有效避免2’-5’-磷酸键的形成。
图2: 通过化学连接法实现RNA的环化
酶法连接
常用于RNA环化的酶有3种:T4 DNA连接酶1(T4 Dnl1)、T4 RNA连接酶1(T4 Rnl 1)和T4 RNA连接酶2(T4 Rnl 2)。
图3: 通过酶法连接实现RNA的环化
T4 DNA连接酶1:
以ATP为辅助因子,可将双链DNA、双链RNA或DNA-RNA杂交链的缺口进行连接。单链RNA的环化实验中,通常设计与RNA缺口两端序列互补配对的DNA夹板(splint),创建一个局部的杂交双链,该杂交结构可被T4 DNA连接酶1识别,连接5’端与3’端形成磷酸二酯键,从而得到环化的RNA。由于T4 DNA连接酶I在RNA底物上的周转效率较低,需大量的酶来实现RNA的连接。
T4 RNA连接酶1:
以ATP作为辅助因子,支持单链RNA或单链DNA的连接。在RNA的二级结构作用下使两端的5’-磷酸与3’-OH靠近,并在T4 RNA 连接酶作用下实现连接。连接酶对5’末端和3’末端核苷酸有不同的偏好,3’端核苷酸偏好性依次为:A > G ≥ C > U,5’端核苷酸偏好性依次为:pC > pU > pA > pG。除RNA二级结构的辅助作用外,也可设计RNA夹板使两端靠近,需设计不完全互补的夹板序列,在两个末端的2-3个核苷酸处保持单链状态。
T4 RNA连接酶2:依赖于ATP,可将RNA的3’-OH与RNA或DNA的5’-磷酸基团连接,尤其是对双链RNA的连接效率最高,通常设计互补的DNA或RNA夹板来促进分子内的连接效率。有研究者发现了不依赖夹板的T4 RNA连接酶2环化策略,通过排列线性RNA前体的序列,使3’端位于双链区域内,实现了短序列RNA的环化,该方法需在线性RNA前体的3’端添加至少3个连续的碱基对,因此可能应用于不同大小、不同结构RNA的环化。
小结:用于RNA环化的以上三种酶T4 DNA连接酶1(T4 Dnl1)、T4 RNA连接酶1(T4 Rnl 1)和T4 RNA连接酶2(T4 Rnl 2)都是ATP依赖性的,通过3个核苷酸转移步骤催化RNA末端5’-磷酸和3’-OH的连接,将RNA分子内两端连接可产生circRNA。
①连接酶与ATP反应形成酶-AMP复合中间体;
② AMP脱离酶-AMP复合体,与RNA的5’-磷酸结合,形成5’端腺苷化的RNA;
③ 5’端腺苷化的RNA与3’-OH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,释放AMP。
星耀小TIP:
用于体外酶促环化的RNA分子5’端含一个单磷酸基团,而非体外转录(IVT)产生的三磷酸基团,以下3种方法可将三磷酸基团替换为单磷酸基团:①在IVT反应中,单磷酸鸟苷(GMP)以更高的摩尔比添加到三磷酸鸟苷(GTP)中,利用GMP合成RNA;②通过去磷酸化和磷酸化反应去除5’端三磷酸基团,添加单磷酸基团;③使用RNA 5’焦磷酸水解酶(RppH)处理GTP-RNA,将三磷酸基团水解,产生单磷酸基团。
核酶法
核酶是具有酶催化作用的一类RNA,应用于RNA环化的有PIE系统(I型内含子或II型内含子)和其他核酶。PIE系统是一种较常用的方法,基于I型或II型内含子的自剪接功能,在镁离子和游离GTP存在下,达到剪接效应,导致内含子的环化及中间序列的连接,从而产生circRNA。
PIE系统- I型内含子自剪接:
利用T4 td基因或鱼腥藻tRNALeu前体基因设计排列内含子外显子(PIE)结构,排列方式为:将RNA内含子与辅助外显子片段分为两部分,其中5’端序列转移到目标序列的尾部,3’段序列插入目标序列的前端,在GTP存在下,这种PIE结构会导致除内含子外序列的自环化。有研究报道,基于鱼腥藻tRNA前体基因设计PIE结构,结合合理的环化率提升策略(如添加同源臂序列),可实现长达5 kb序列的环化。常规的PIE环化法会保留辅助外显子序列,为改善这一不足,研究者筛选了类似辅助外显子序列的RNA序列,以制备无外源基因的circRNA。
PIE系统-II型内含子自剪接:
与I型内含子类似,基于内含子的自剪接功能实现环化。II型内含子来源于酵母线粒体基因组。与I型内含子PIE系统相比,使用II型内含子不需辅助外显子序列,即可产生预期的circRNA序列,该方法的广泛适用性仍需更多研究验证。
图4: 基于PIE系统实现RNA的环化
发夹核酶:发夹核酶(Hairpin ribozymes)来源于类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等亚病毒因子,以单链DNA模板进行滚环转录反应,生成一个长链重复的线性RNA前体,通过自我切割形成小的circRNA。该方法可用于制备大量50-150 nt的circRNA,但由于核酶序列同时存在于circRNA序列中,可能存在脱靶效应。
图5: 基于发夹核酶实现RNA的环化
结语
总结来看,不同体外环化方法的特征如下表所示:
在长序列环状RNA(circRNA)的制备方面,PIE系统具有很大优势,也是当前circRNA企业的主打平台。据公开资料显示,国内外布局circRNA治疗平台的企业包括Orna Therapeutics、Laronde、圆因生物、环码生物和科锐迈德。国内药物合同研发(CRO)公司有耀海生物、吉赛生物,产品管线大多基于circRNA的蛋白编码功能,作为一种通用平台用于传染病、肿瘤、蛋白替代治疗、遗传病、细胞治疗等领域。然而各公司的环化技术不尽相同,如Orna Therapeutics基于核酶(PIE)的oRNA平台,圆因生物Ana PIE平台,环码生物II型内含子自剪接系统,科锐迈德(CureMed)Clean-PIE I型内含子自剪接系统,吉赛生物T4 RNA连接酶成环系统,以及耀海生物PIE成环系统。
环状RNA(circRNA)作为一种新兴生物学技术,国内外circRNA企业的差距并不遥远,相信在不远的将来,circRNA技术将成为科研与工业领域的热门,建立一种全新的“程序化药物平台”,有望取代或增强现有的药物研发模式。
参考文献:
[1] Chen X, Lu Y. Circular RNA: Biosynthesis in vitro. Front Bioeng Biotechnol. 2021 Nov 30;9:787881. doi: 10.3389/fbioe.2021.787881.
[2] Müller S, Appel B. In vitro circularization of RNA. RNA Biol. 2017 Aug 3;14(8):1018-1027. doi: 10.1080/15476286.2016.1239009.
[3] Qu L, Yi Z, Shen Y, et al. Circular RNA vaccines against SARS-CoV-2 and emerging variants. Cell. 2022 May 12;185(10):1728-1744.e16. doi: 10.1016/j.cell.2022.03.044.
[4] Li H, Peng K, Yang K, et al. Circular RNA cancer vaccines drive immunity in hard-to-treat malignancies. Theranostics. 2022 Aug 29;12(14):6422-6436. doi: 10.7150/thno.77350.
[5] Obi P, Chen YG. Th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circular RNAs. Methods. 2021 Dec;196:85-103. doi: 10.1016/j.ymeth.2021.02.020.
[6] Petkovic S, Müller S. RNA circularization strategies in vivo and in vitro. Nucleic Acids Res. 2015 Feb 27;43(4):2454-65. doi: 10.1093/nar/gkv045.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hth网页入口»【耀文解读】环状RNA入行必备:RNA的体外环化方法